顺阳网 86《西游记》杨洁说,就她了,漂亮女孩容易找,她这样的太少见了
86版《西游记》播出这么多年了,到现在还是很多人心中的经典,尤其是里面那些女性角色,一个个都让人印象深刻。 杨洁导演在选角上特别下功夫,她不光要找漂亮的,还得有那种贴合角色的独特气质。 说到高翠兰这个角色,魏慧丽的出演就是个典型例子,杨洁看过她的表演后,直接拍板说就她了,因为漂亮女孩到处都是,但像她这样能带出猴子灵气的,太稀缺了。 魏慧丽是1953年出生在山东济南的,那时候济南京剧圈子挺活跃,她小时候就接触到戏曲。 1963年,她九岁进山东省戏曲学校,学青衣和花旦,学校管得严,她从基本功练起,嗓子、身段、手势啥都得过关。 1970年毕业后,直接去山东省京剧团当演员,一开始演小角色,慢慢积累经验。1972年,她在《奇袭白虎团》里演小顺姬,这个角色让她在团里有点名气。 之后她成了花旦主力,学荀派,老师有孟丽君、俞砚霞他们,她表演细腻,唱腔稳。1980年,她演《春草闯堂》拿了山东省文化艺术表演一等奖,这让她在戏曲界站稳脚跟。
1983年是个转折点,她第一次拍电影,《精变》,那是香港华文影片公司的片子,她演狐仙小翠。这部电影让她试水影视,表演从舞台调整到镜头前,狐仙的调皮劲儿她演得挺到位。 就在同年,杨洁在拍86版《西游记》,到《计收猪八戒》这集,需要高翠兰的演员。这角色不简单,得美,还得有猴子变的灵性,杨洁到处找人都不满意。 马德华,就是猪八戒的演员,看过《精变》,觉得魏慧丽行,就推荐给杨洁。杨洁一开始以为她是香港人,请不起,马德华说不是,她是山东京剧团的。 杨洁一听,赶紧让全组去看电影,看完小翠的变脸、噘嘴那些戏,杨洁觉得对上了,就决定用她。杨洁说,漂亮女孩好找,但这种能演猴气的,太难得了。 借人可没那么容易,山东省京剧团把魏慧丽当台柱子,不肯放。之前上海电影厂想借她拍孙道临的片子,也没成。 李诚儒跑了好几趟,团里和她家都去过,没用。后来知道李润生,禄星的演员,他爸和团领导熟,杨洁让他去说,团里才松口,给十天时间。
魏慧丽从乡下赶来,皮肤黑黑的,身材小,剧组有人失望,觉得不如丫鬟向玲漂亮,有人建议换人。杨洁不干,她说选角她说了算,魏慧丽有特色。 魏慧丽休息两天,调整状态,钻研角色,拍猪八戒背她的戏,她建议跪在背上扭,体现猴性,马德华累坏了,但效果好。 她演猴子变的高翠兰,猴戏经验帮了大忙,看过不少猴戏的她,演得像模像样。十天拍完,她回团里了。 这个角色虽只一集,但成了经典,观众记了好多年。魏慧丽没因为这事儿转行影视,她还是专注京剧,1980年代后期偶尔客串,但主业在舞台。 1990年代,她升一级演员,带徒弟,教基本功。2000年后,演出少,转教学,退休后在济南过日子,偶尔参加戏曲活动。 现在她七十多岁了,生活低调,但高翠兰的形象还在很多人心里。杨洁的选角眼光真准,她不光看外表,还看内在匹配度,这让剧集更有深度。 聊到这儿,得说说杨洁导演的整体思路,她拍《西游记》时,就想用美来表现神话世界,女性角色是重点。不管公主还是妖精,都得美,但美得有个性。
她去采景时,让工作人员顺便找演员,到剧团挖漂亮姑娘。这套方法让剧中女性个个出彩,不输87版《红楼梦》。 魏慧丽就是这种思路下的产物,杨洁从电影里挑中她,不是随意,而是看中她的京剧底子,能带出角色的灵气。这事儿也反映出当时影视和戏曲的交叉,很多人从舞台跨到屏幕,带来新鲜感。 魏慧丽的经历挺接地气的,她不是天生明星,从小练功,一步步上来。京剧团生活不轻松,她得平衡舞台和偶尔影视,团里不放人也能理解,演员是资源。 杨洁借人花那么多周折,说明当时资源协调难,但也看出她的坚持。马德华的推荐、李润生的帮忙,这些小细节凑一起,才成就这个角色。要是没这些,高翠兰可能就换人了,剧集味道就不一样。 再深挖,杨洁说漂亮女孩容易找,她这样的太少见,这话有道理。影视圈美女多,但能演特定气质的少。魏慧丽的猴气来自京剧经验,她看过猴戏,懂怎么模仿,这不是随便找个美女就能行。 她的表演生活化,把舞台动作融进影视,猪八戒背媳妇那段,跪扭的建议就很实用,提升了趣味。观众看剧时,觉得高翠兰猴里猴气,但又美,这对比有趣味。 86版《西游记》成功离不开选角,杨洁的唯美主义让神话世界生动。女性角色不光装饰,还推动剧情,高翠兰收八戒那集,她的变身是关键。
魏慧丽的出演,让这个小角色有记忆点,近40年过去,还被提起。这也说明经典剧的魅力,经得起时间考验。魏慧丽后来没大红影视圈,她选择京剧,这挺真实,很多演员就这样,专一领域深耕,不追热。 魏慧丽的后续发展也稳,她在团里演《红娘》、《拾玉镯》,保持水准。带徒弟时,她强调基本功,这对戏曲传承重要。现在戏曲市场小,她退休后低调,但她的贡献在那儿。 高翠兰形象影响一代人,小时候看剧的,现在长大回味,才懂杨洁的用心。杨洁的这句话,就她了,也成了选角佳话,提醒人选人看本质,不光表面。 想想当时环境,1983年影视资源有限,杨洁剧组到处借人,山东到青岛拍,十天赶工,这效率高。魏慧丽从乡下赶,皮肤黑也正常,那年代没那么多护肤。 剧组有人质疑,杨洁顶住压力,这领导力强。她的决定对头,魏慧丽证明了自己。整个过程,没啥负面,杨洁不妥协,马德华推荐准,大家合作好。 再聊聊魏慧丽的京剧生涯,她学荀派,细腻见长,《精变》里狐仙就用上这点。跨界后,她没飘,回去继续演戏,这心态好。
1990年代,影视热,她没跟风,专注传承。现在看,这选择明智,京剧需要人守。她的高翠兰,也让更多人知京剧,间接推广。 杨洁的选角哲学,影响后世剧集。现在拍剧,选角也重匹配度,不光流量。魏慧丽例子,告诉人机会来时,抓住。 从文化角度,86版《西游记》融合传统元素,魏慧丽的猴戏就是例子。杨洁用京剧演员,带进神话剧,效果好。 这也反映80年代文化交流,戏曲和影视互补。魏慧丽的经历,代表那代演员,跨界但不丢根。现在看剧,观众怀旧,高翠兰是小亮点,但杨洁的话,道出精髓。 结语: 魏慧丽的故事,提醒人经典背后是努力和机缘。杨洁的眼光,马德华的推荐,李润生的帮忙,缺一不可。 这事儿没啥弯弯绕,就直来直去,但有内涵,选人看才不看貌而已。漂亮女孩多,她这样的少,这话放到现在也适用,影视圈需要有特色的演员。
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